最近愛上古文, 其中《古文觀止、聊齋、萤窗異草》尤得我的喜愛。閱讀時碰上不少典故和代稱,
感覺中國的文學淵源實在太深遠豐富了。古文雖然隨時代進展已被棄用, 但它自有其簡潔可愛之處。我閱讀時做了不少札記, 都是零星的筆記。有感於資料累積得來不易, 於是把散亂的資料分類整理, 留作日後參考, 同時也想跟朋友們分享一點閱讀的樂趣。
中國人喜歡用代稱(委婉詞), 無論起居飲食、人際關係、
自然現象、天文地理、四時風物、花草樹木、飛禽走獸, 你說得出的它都差不多有。
中國名詞中的代稱多不勝數, 要一一囊括非一篇文章可以做到。其實這些無非都是文人雅士的遊戲文章, 雖然無甚實際用處, 然而用於寫作或詩詞卻又添加一點浪漫和美感, 可說是一種藝術和樂趣。
最簡單的代稱莫如: 生男孩叫「弄璋」; 生女娃叫「弄瓦」。當然這就帶有強烈的性別歧視了。
「太陽」的代稱: 白駒 金虎、 赤烏、陽烏、金烏、金輪、火輪、赤輪、晷景、奔晷、 朱曦、曦和、陽景、大明、明光、光朱、曙雀、丙火、赤蓋、赤鴉、踆烏、丹景、丹靈、丹曦、紅輪、毀炎、曒日、金鉦、九陽、九曜、利眼、六龍、乾曜、日車、日魂、日馭、外景、烏焰、玄暉、炎精、陽靈、陽宗、耀靈、朱明、朱羲、朱炎、朱陽、天晷...。
「月亮」的雅稱就更多了: 蟾宮、玉蟾、玉輪、玉兔、玉盤、月桂、半輪、寶鏡、冰壺、冰鑑、冰鏡、冰輪、冰盤、冰魄、嬋娟、蟾蜍、蟾光、蟾盤、嫦娥、方暉、飛鏡、飛輪、顧菟、掛鏡、廣寒、桂宮、桂魄、恆娥、金波、金鏡、金盆、明鏡、清光、瓊闕、秋影、素娥、素月、太陰、兔影、懸鉤、瑤台鏡、夜光、銀盤、銀闋珠宮、玉弓、玉鉤、玉京、玉鏡、玉欄、圓蟾、圓影、月桂、月魄、魄月、金魄、玉魄、皓魄、素魄、新魄、圓魄、頹魄、纖魄、細魄、夜魄、晚魄、宵魄、曉魄、殘魄、瑩魄、魄寶、魄淵...。
「酒」的代稱也不少:
杜康(因周代杜康善造酒,故作為酒的代稱。
黃湯(酒的色澤)。觴(酒杯、酒器)。
觴酌(盛酒的禮器)。
玉液瓊漿(比喻美酒的香醇)。
麴(釀酒用的發酵劑)。
醽醁(用湖南衡陽縣東酃湖湖水所釀製的酒, 後泛指美酒)。
玉醴、璚漿(比喻美酒的香醇)。
狂藥(酒後足以亂性)。
「錢」也不乏代稱, 例如: 青蚨、阿堵物、孔方兄, 其背後有很有趣的典故:
青蚨: 傳説中的一種蟲。以“青蚨”指代“錢”來源于從漢代起就開始流傳的“青蚨還錢”的神秘故事。《太平禦覽》卷九五○引《淮南萬畢術》:“青蚨,一名‘魚’,或‘蒲’,以其子母各等,置甕中,埋東行陰垣下。三日後開之,即相從。以母血涂八十一錢,亦以子血涂八十一錢,以其錢互市,置子用母,置母用子,錢皆自還。”意思是,以“青蚨”母子血涂錢,買東西,無論先用母錢或子錢,皆復飛歸,輪轉無已。這則傳説寄托了錢久用不減的心願。
阿堵物:《世説新語規箴》中有一則關于晉代貴族王夷甫志存清雅,避不言“錢”的故事:“王夷甫雅尚玄遠,常疾其婦貪濁,口未嘗言‘錢’字。婦欲試之,令婢以錢繞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見錢閡行,令婢:‘舉卻阿堵物!’”(意思是叫人快快挪開那些阻礙他行動的東西, 表示清高廉潔。)“阿堵物”和“阿堵”,于是成為“錢”的代名。“阿堵”為六朝人口語,意為“這,這個”。
孔方兄: 古代的銅錢外圓中間有四方孔洞。《漢書食貨志下》説“錢圜函方”,顏師古注引孟康曰:“外圓而內孔方也。”晉魯褒《錢神論》于是説:“錢之為體,有乾坤之象,內則其方,外則其圓……親之如兄,字曰‘孔方’。”“孔方”或者“孔方兄”、“孔兄”、“方兄”,成了“錢”的代稱。
錢的俗稱還有很多,如:上清童子、白水真人、板兒、棍兒等。廣東人就最實際, 稱錢為「水」。一針見血, 世間沒有了水, 什麼也活不了。
「死亡」是人生的大忌, 它讓親者痛仇者快。因此人一般人都不想直言死亡, 多以委婉詞表示。不過在古時這還得以死者的地位名望而決定用詞。
《禮記·曲禮》:“天子死曰崩(駕崩),諸侯曰薨(粵音"轟"),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皇后是殯天 妃子是歿。清代皇室成員中,皇帝皇后和皇太后等身故稱“崩”,皇貴妃以下到嬪稱“薨”。大行皇帝,是中國古代在皇帝剛去世以至諡號、廟號確立之前,對去世皇帝的正式稱謂。《六部成語註解‧禮部》:「大行:皇帝初崩,尊謚未定,暫稱大行,言其德行大備無所不具也。」大行皇帝的諡號、廟號一旦確立,就改以諡號、廟號來作為該皇帝的正式稱號(如高祖、太宗等等。)
至於「死」較為普遍的代稱就五花八門, 大都是對死者敬重之詞, 委婉之處亦沖淡了死亡的陰鬱。例如:
仙遊、大故、大去、大限、身故、物故、去世、逝世、不諱、故世、辭世、謝世、棄世、下世、即世、徂謝(徂粵音"曹")、進土、仙逝、仙去、千古、作古、歸西、歸天、物化、遷化、怛化、長逝、過身、長眠、長歸、就木、歸土、故去、赴黃泉、不可諱、與世長辭、溘然長逝、一瞑不視、壽終正寢、跨鶴西歸、撒手人寰、百年之後、魂歸天國、「蒙主寵召、往生、千秋之後、三長兩短、山高水低、與物遷化、秋蟲為鄰、駕鶴西歸、歸土成灰、登鬼錄、填溝壑 (後二者帶有貶義)。
粵人對死的代號就多出諸諧謔, 但也很傳神。例如: 瓜咗、瓜老襯、釘咗、釘蓋、拉柴、玩完、賣鹹鴨蛋, 佢唔響度囉、走咗、移咗民、香咗、埋單, 甚至有潮語 「Certified, Ham咗, Game Over」。
古代對美人的代稱就更多采多姿了。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有些代稱是從婦女的容貌和服飾兩方面著眼的:
紅袖: 本指女子紅色的衣袖,代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對酒吟》:“今夜還先醉,應煩紅袖扶”。
紅裙: 本指婦女穿的裙,也指婦女。如唐代韓愈《醉贈張秘書》:“長安眾富兒,盤饌羅膻葷;不解文字飲,惟能醉紅裙。”
紅粉: 本指婦女化妝用的胭脂和白粉,也代指美女。如唐代杜牧《兵部尚書席上作》:“偶發狂言驚滿座,兩行紅粉一時稀”。
粉黛: 本指婦女塗在臉上的白粉和畫眉用的青黑色顏料,喻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蛾眉: 本指女子細長而彎曲的眉毛,借為美人的代稱。如唐代高適《塞下曲》:“蕩子從軍事征戰,蛾眉蟬娟守空閨”。
紅顏: 本指婦女美麗的容顏,也代指美女。如清代吳偉業《圓圓曲》:“痛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裙釵: 因婦女著裙插釵,因此稱婦女為裙釵。如清代曹雪芹《紅樓夢》:“我堂堂鬚眉,誠不若彼裙釵。”
巾幗: 本指婦女的頭巾和髮飾,後成為婦女的代稱。如清代湘靈子《軒亭冤賞花》:“新世界,舊乾坤,巾幗英雄叫九閽。”
佳人:《古詩十九首》:“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
麗人:杜甫《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玉人:謝枋得《蠶婦吟》:“不信樓頭所柳月,玉人歌舞未曾歸。”
仙子:白居易《長恨歌》:“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嬌娘:李賀《唐兒歌》:“東家嬌娘求對值,濃笑書空作唐字。”
妖嬈:李商隱《碧瓦》:“他時未知意,重迭贈妖嬈。”
姝麗:柳永《玉女搖仙佩》:“有得許多姝麗,擬把名花比。”
驚鴻:陸游《沈園》:“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碧玉:萬楚《五日觀妓》:“西遊漫道浣春紗,碧玉今日鬥麗華。”
傾國:白居易《長恨歌》:“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傾城:李商隱《北齊》:“巧笑知堪敵萬機,傾城最在著戎衣。」
沉魚: 傳說春秋時代的西施在越國浦陽江邊浣紗,水中的魚兒看到她的容顏,都驚艷得沉入江底。
落雁: 傳說西漢「昭君出塞」時,王昭君行於大漠途中,悲懷於自身命運和遠離家鄉,因而在馬上百無聊賴,彈《出塞曲》。而天邊飛過的大雁,聽到曲調的幽怨和感傷,肝腸寸斷,紛紛的掉落在地。因而「沉魚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閉月: 傳說東漢末年,貂蟬在花園中拜月時,有雲彩遮住月光,被王允看到。此後王允就對人說貂蟬比月亮還漂亮,稱為「閉月」。
羞花: 傳說唐代楊貴妃在花園中賞花時悲嘆自己的命運,用手撫花,也許是含羞草,也許是別的原因,花瓣收縮,花葉垂下。被宮女看見,就說楊貴妃與花兒比美,花兒自知不如,都羞得低下了頭。
廣東人最不費唇舌, 單刀直入, 無論是黃花閨女或鶴髮老婦一律通稱「靚姐」。不信可以到深圳羅湖城走一圈。
至於描寫人的年歲就階段各有不同的代稱。
襁褓:不滿周歲。
滿一歲:周晬(粵音"醉")
兩至三歲:孩提。
七、八歲:韶年、始齔之年。齔粵音"趁", 意思是:1.自乳齒脫換為成人的牙齒。2.年幼的人。3.幼小。
幼年泛稱:總角。
兒童:垂髻之年(粵音"計")。也稱垂髫(粵音"條"):古時童子未冠者頭髮下垂。
十歲以下:黃口。
十歲:幼學之年
十三歲:舞勺(粵音"雀")之年。根據<禮記>的記載: 勺是一種樂舞,古未成童者習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學習勺舞。荳蔻年華(女子十三、十四歲)。
十五歲:(男): 志學之年、束髮、舞象 (舞象”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禦。”《疏》曰:“成童,謂十五以上;舞象,謂舞武也。熊氏雲:‘謂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戰場了。。
(女): 及笄(粵音"雞"之年。 "笄"的意思:髮簪。古代女子年滿十五歲而束髮加笄,表示成年。後世遂稱女子適婚年齡為及笄。(單髻、及髻、抓髻)
十六歲:二八年華(女)、碧玉年華(女) 、破瓜之年(女)
「破瓜」為多義詞。又名破瓜之年,是指女子十六歲時。瓜字分開為“八八”兩字,舊又因用作六十四歲的代稱。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以紀年,謂二的雙倍=十六歲。亦作“分瓜”。破瓜,常被用來指女子“破身”,即初次性交。
二十歲:(男)弱冠之年。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之禮,以示成年。(女) 雙十年華。
二十四歲:(女)花信年華
三十歲:而立之年、壯歲、壯室之年。男子三十值當娶妻室之歲,故稱“壯室”。
四十歲:不惑之年、強仕之年、春秋鼎盛。
五十歲:知命之年、艾服之年、艾老之年 (指五十歲以上的老人。他們頭髮像艾一樣變得灰白,故稱。)
六十歲:耳順之年、花甲之年、杖鄉之年。指男子60歲,意思是年過六十可以在鄉邑裏拄拐杖。出自《禮記•工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于國,八十杖於朝。”
七十歲:從心之年、古稀之年。 本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一「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也稱懸車之年、致事仕之年
八、九十歲:耄耋之年 (耄耋粵音"冒秩")。
九十歲:鮐背之年 (鮐粵音"台")。鮐背: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台背”。“台”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如:鮐文(鮐魚樣的斑紋)代稱老年人。
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凍梨之年。
一百歲:期頤之年。期=等待; 頤=養。孫希旦<集解>說“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不待於養", (人到一百歲體弱行動不便, 要靠人服侍起居飲食, 故稱期頤 = 期望他人侍候)。
一百零八歲:茶壽之年。「茶」字的草頭看似二十,其餘筆劃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故借指一百零八歲。
長篇累贅, 多謝大家耐心閱讀, 順祝各位身體安康, 無災無難直到「茶壽之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