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印尼之旅(十六): 失而復得



十天印尼之旅終於到達尾聲。餘下兩個節目是參觀蘋果園渡假村(Kusuma Agrowisata)和世界上第一個以明朝三寶太監「鄭和命名的中式清真寺。
 





占地約16公頃Kusuma Agrowisata是一結合果園及度假村的度假勝地,其中果園占地10公頃,種有約6萬棵果樹,水果種類包括草莓、蘋果、橙、芭樂、火龍果等。園內水果每年基本會有兩次收成期,例如蘋果、橙和火龍果,都在五月和十二月收成。在這段時間來到,就可以穿梭於果樹間,在果園裏現採現吃。 度假村占地6公頃,擁有超過150間極具熱帶風情的獨立屋、泳池、Spa中心等設施齊備,還有兒童遊樂場、小型越野賽車場和野戰射擊場等,適合一家大小前來度假。
 







餐廳裏有果汁贈飲。
 







迷你動物園:除了觀賞令人驚歎的水果和花卉,遊客還可以在觀光農業區中看到動物,包括猴子、鹿、蝙蝠,以及各種各樣的鳥(孔雀、鳳頭鸚鵡、烏鴉和火雞)。

 







倒掛金鉤的蝙蝠。其實蝙蝠習慣匿居於陰暗的地方, 不該把牠長期放在烈日下。
 







鳳頭鸚鵡困在小小的鐡籠, 沒精打釆的樣子。
 







發呆的黑雞。
 







園內到處都有看似圖騰的雕柱, 除了怪獸, 還有不少陽物象徵, 看不出是什麼意思。
 







園內另一座圖騰柱。

 







園內有一處供遊人們遊憩眺望的水榭, 環境頗為清幽。
 






開始遊果園。果園範圍很大, 遊客可以步行, 也可以乘小型車到不同果種的果園。











蘋果園內結實累累,每人可以選摘2顆。這些還未熟透。
 







開了花仍未結果的蘋果樹。
 





草莓場。這片土地種植兩種草莓:澳大利亞“甜查理”和當地的酸味“羅莎琳達”。
 










遊客可以隨便採摘草莓即吃。可是大果實不多, 大顆的多已被early birds採去了。








亞伯巡咗半日都搵唔到一粒草莓。風和日麗, 踱下踱下當運動囉。









火龍果樹原來是這樣的。
 







仍未成熟的火龍果。以前我不知火龍果為何物, 近年在自助餐館常常吃到, 感覺味道不錯。
 







番石榴。
 







沿途的小商店。
 







黑猩猩跨下可過, 不過冇人想做韓信。
 







多得左邊那位女孩的帶領遊草莓園, 還給我摘了一些碩果僅存的成熟草莓。之後我找她跟同伴一起讓我拍照留念。女孩子很清純, 待人彬彬有禮, 笑容可掬。她們是來園裏作義務導遊的學生, 工作之外, 還可以汲取一點農場知識。
 







學校學習團來果園舉行戶外活動, 在老師的領導下手按胸膛唱歌。
 







携子女遊園的父親, 很溫馨的畫面。
 







遊罷果園, 到市區Ikan Bakar餐廳吃午飯。
 







頗為寬敞的餐廳。
 







印尼食物離不開烤和炸, "乾爭爭", 不太適合喜歡多樣化烹調的香港人的口味。
 







用過午飯, 往訪印尼之旅最後一個景點: 「鄭和」清真寺。
今日印尼的兩億兩千多萬人口中,華人約有近一千萬,是海外華人數量最多的國家, 而泗水居住著近百萬華裔,尤以原籍閩南人最多,78%的經濟掌控在華人手上。在城中,華人建有鄭和清真寺,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鄭和命名的清真寺。六百年前,鄭和下西洋時,曾到過中爪哇的三寶瓏及東爪哇的泗水市。當地華人為緬懷他的蓋世功跡,特建此寺。該寺位於泗水戛丁街二號,那是一幢五層樓宇,飛簷畫棟,紅牆碧瓦,赤柱鏤窗,裝修堂皇,左前方矗立著一座色彩鮮豔的八卦亭,雄偉壯麗,風格獨特,榮獲印尼全國紀錄博物館授予的“創新成就獎”。
 







數百年前,鄭和率領的船隊揚帆來到泗水,拉近了泗水與中國的距離;而當年從廣州出發的海上絲路商船,也曾在泗水的港口駐留停泊。
鄭和不僅為蘇門達臘島帶來了和平,也為整個印尼進一步培育了中華民族的血脈。
鄭和七下西洋,克服重重困難,給東南亞和非洲一些國家帶去了精湛的手工藝技術和商品流通的先進理念。
 







蜚聲東南亞的清真寺:鄭和清真寺。
在明代,鄭和奉明成祖之命六下西洋,1406年和1416年兩次造訪爪哇島,他及其率領的船隊曾在廚閩登陸,也就是說,他曾來過泗水一帶。雖然只是短暫的造訪,然而,印尼人不曾忘記他, 泗水人民更是對他念念不忘,數百年過去了,在2000年,在當地華裔的踴躍捐資下,建起這座清真寺作為紀念。
這是世界上第一座以鄭和命名的清真寺,之所以融合多種不同的建築風格,是希望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人能夠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如今,這裡不僅是華裔穆斯林來朝拜的地方,很多當地民眾也會來這裡,每逢節日更是人頭攢動。
 







鄭和不是漢人, 他是回族人(因此信奉伊斯蘭教),其波斯名為Hajji Mahmud Shamsuddin,六世先祖賽典赤·贍思丁是元朝初期來自中亞的色目貴族,是布哈拉國王穆罕默德的後裔,曾任雲南行省平章,後追封為咸陽王。

鄭和出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鄭和和僅十歲,被明軍副統帥藍玉掠走至南京,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

在靖難之變中,鄭和在河北鄭州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

根據明代御用相士中書舍人袁忠徹記述:「鄭和身長九尺,腰大十圍,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音洪亮。」下西洋前夕,明成祖有意選派鄭和領兵出洋,曾徵詢袁忠徹,袁回答:「三保姿貌、才智,內侍中無與比者,臣察其氣色,誠可任。」「遂令統督以往,所至威服。」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鄭和清真寺」內部簡單而莊嚴, 沒有神偶。這是所有清真寺的特色。
 







清真寺的頂部, 色調單純, 充滿聖潔的和諧。
 







彩色玻璃窗櫺, 結合了伊斯蘭和中式圖案。
 












坐鎮於清真寺旁的一面大鼓, 彷彿傳來當年鄭和船隊起行時的洪亮鼓聲。
 







清真寺入口有鄭和生平和事跡的記述。












清真寺旁的一隻花貓。是否當年隨鄭和船隊到來泗水的貓的後代?

 







遊罷鄭和清真寺, 終於結束十天印尼之旅, 又是回港時候。到機場前還有少許時間, 導遊帶大家到Tunjingan Shopping Mall商場讓團友作最後衝刺購物。散隊前領隊囑咐大家從這出口(旁邊是吸煙室)往集合地點。
 







其實還有什麼好買, 這裡的貨色香港多的是。只有到處走走打發時間罷了。

 







和老妻走着走着, 不知不覺在商場迷失了方向, 找不到剛才領隊指示的出口。幸虧當時拍下該處的照片以備萬一, 於是到快餐店前向這兩位服務員詢問方向。可惜雞同鴨講, 兩女只會腼腆地陪笑臉, 我打吸煙手勢也不能讓她們明白。房內的經理聞聲出來看個究竟。
 







經理能操流利英語, 看了我用相機顯示的相片, 馬上明白, 並且友善地出來給我們指示去路方向。由此可見, 在職人士自我增值是必要的。多一點學識始終是有利工作(例如語文)。這也是有人做經理有人永遠做小職員的分別。
 







走出商場, 等候旅遊巴士到來。又是跟印尼說再見的一刻, 心中有點悵然。
 






<後記 --- 失而復得>

我素來十分小心自己的攝影器材, 永遠隨身放在背囊, 但偏偏在旅程的最後一天便出事。早上離開酒店的時候, 不知為何竟然大意把小型Nikon DC相機遺留在酒店大堂的沙發而懵然不知。直至到達鄭和清真寺才驚覺遺失相機。由於行程緊迫, 而且接著便要到機場乘飛機回港, 已無法折回酒店尋找相機了。無奈之下, 只有向當地導遊張先生報告情況。當時張先生忙得不可開交, 感覺他聽了我的報告也只會例行公事打個電話, 亦無暇替我跟進事情了, 因此我也不抱太大的希望。
失去相機心情自然大打折扣, 相機可以再買新的, 但最讓我心痛的是多天下來專心拍下的500多張照片, 一下子付諸東流。
整個行程終於結束, 旅遊巴向機場出發。我仍在因遺失相機而懊惱, 心如虫嚙。心神彷彿之間, 看到車前的張先生離遠跟我打了一個眼色, 我的心頓然起了一絲希望, 但張先生正在忙於向團友解說離境事宜, 我也不便去打擾他。
到達機場下車, 張先生跟我說相機已經尋回, 並且已囑同事飛車送到機場當面交給我。啊, 那一刻就好比撥開一天雲霧, 重見青天, 心中狂喜不已。我感謝酒店員工拾遺不昧的誠實, 更感謝張先生的熱心幫忙。臨別時我送給張先生港幣300元作為酬謝, 並交給他用剩的印尼幣。張先生起初堅決不收, 認為這是他工作的本份。但經我的堅持, 最後他還是不好意思地收下了。書寫此blog的時候, 我的腦海仍泛起張先生那忠厚善良的面容。

十天下來, 雖然行色匆匆, 跑馬看花, 但總算也看了一個多面化的國度的橫切面, 對本來陌生的印尼增加了不少了解, 感覺此行不虛。相機(更重要的是照片)失而復得, 更是一種恩賜。

印尼, 就此一別。祝好!


※印尼之旅全輯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